记者王志杰伟《人民日报》(2024年2月13日第07页)
图①:摄影作品《剪窗花》,村民欣赏新剪的窗花。
齐爽(人民视觉) 摄
图②:摄影作品《爷爷,你是最棒的》蛟河市文化中心开展写春联、送祝福语活动。碾子沟村民刚刚写完一幅“福”字,受到了孙女的称赞。
马雪岩 摄(人民视觉)
图③:摄影作品《奔赴收获》。东北秋收时节,可能会下雪,村民们顶着雪,出发去收割粮食。
齐爽(人民视觉) 摄
图④:摄影作品《喜气洋洋过年》,春节期间,蛟河市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秧歌队上街表演。
马雪岩 摄(人民视觉)
图5:摄影作品《接到新订单》。近年来,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农民摄影推广,蛟河市碾子沟村的菌类、灵芝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图为村民在菌类大棚内接到新订单。
马雪岩 摄(人民视觉)
图⑥:2023年9月,蛟河市举办农民手机摄影展,村民创作的摄影作品纳入展览。图为村民们在摄影展上见到熟悉的朋友而开怀大笑。
人民视觉 孙宇飞 摄
摄影作品《白云深处有一家人》。近年来,绿水青山成为蛟河农民摄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图为蛟河金兰湾风光。
马雪岩 摄(人民视觉)
挂起红灯笼,挂上写着“福”字的窗花,窗外挂满了玉米穗,墙上挂满了摄影作品……吉林省蛟河市碾子沟村正在筹划一场独特的摄影主题“乡村黄昏”。
为什么“乡村黄昏”是一个摄影题材?蛟河市李前村农民齐爽说,“摄影早已成为蛟河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蛟河市农民摄影家在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等比赛中获奖200余项。现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6名,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5名。来自蛟河市的农民摄影师齐爽、马雪艳分别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展评委。
在交河,农民用摄影捕捉生活的精彩,生活因为摄影而变得更加精彩。
全民摄影已成潮流
“马老师,你帮我看看,这张照片怎么样?”跟着马雪岩,拐进了村里的一间农舍。一进门,女主人宇文华就上前向马雪燕请教技巧。马雪岩是当地摄影界的领军人物。 2012年,蛟河市农民摄影家协会成立。马雪燕加入协会并学习摄影。随后,他的摄影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2016年,马雪岩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于文华学习摄影的初衷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 “以前淡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能呆在家里,感觉很疲惫。”于文华说,“现在我和几个姐妹可以一起出去摄影,在家也可以分享技巧和想法。孩子们可以交流的共同话题更多了,也更有成就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于文华这样的村民对村里的摄影感兴趣。农民学摄影,谁来教他们?
2021年,马雪燕和碾子沟村委会主任贾可欣牵头成立了网上手机摄影小组。贾可欣说,“小组里已经有50多人了,大家创作热情都很高。”现在,摄影组每周日都会开展网上照片评选活动,马雪燕向组里的村民讲解每张照片中的重要内容。还有改进的空间。对于评选出的优秀照片,摄影组还将为摄影师颁发奖品。
除了村里自发组织的培训活动外,蛟河市文化中心每年定期组织30余场“农民摄影”品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举办提高农民摄影技能的专题培训讲座,并提供现场培训为农民进行讲解和示范。多年来,共举办培训讲座100余场,培训数万人次。 “我们经常约好一起听课,专家说我照片拍得很好。”于文华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村民也开始在网上学习摄影知识。
爱拍照、善于拍照的农民越来越多。 2023年9月,碾子沟村还举办了蛟河市“欢乐乡村行·美丽新时代”农民手机摄影展,从2300余幅作品中精选出来。村广场展出了100幅画作。征地、架桥、制作豆袋、种植灵芝……这些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成为了摄影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看到我拍的照片被展示时,我感到很高兴。”于文华说,“我真正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
如今,农民摄影在蛟河市已蔚然成风。在农田里、在村庄里、在山里,你经常可以看到农民拿着手机和相机从事创作。 “以前在村子里拿着相机似乎有点‘丢人’,现在大家都觉得很自然,偶尔我也会和大家交流一些创作技巧。”于文华笑着说道。
带动行业与时俱进
“出锅了!”热气腾腾的蒸汽散发出来,软糯粘稠的豆包整齐地放在案板上。 “别动,我先拍张照!”灶台前,于文华正在小心翼翼地调整拍摄角度。
粘豆包有什么神奇之处? “这是给顾客看的。”余文华说,此前,她在网上晒出了自己自制的粘豆包的照片。没想到很多人过来询问如何购买。于文华和村民们齐心协力,索性走向规模化,用摄影作品吸引顾客,并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余文华说,每公斤卖10块钱的粘豆包,每年能卖一万多公斤,农闲时还能赚到收入。不仅如此,不断扩大的规模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全村参与制作粘豆包的10户村民每人农闲期间可收入3000多元。 “我们不仅一起做豆袋,还一起给豆袋拍照。我们有事要做,有钱赚,心情怎么能不好呢?”
如今,通过摄影和宣传,碾子沟村的灵芝、粘豆包已成为村里的“名片”。 “今年村里的灵芝大棚销售额近50万元,外出务工的村民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贾可欣说。
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因此蓬勃发展。因摄影作品而对蛟河产生兴趣的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为摄影团队提供食宿,并出售特色农产品,让村民们更多地尝到了摄影的“甜头”。贾可欣说,现在村民已经养成了每年晒蔬菜的习惯,当地特色农产品每年都供大于求。
随着短视频等业态的发展,新的变化正在交河悄然萌芽。 “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体验一下交河红叶谷之旅……”视频中,贾可欣戴着厚厚的棉帽,系着红领巾,向网友介绍交河红叶谷的冬季景观。 。
2022年,碾子沟村组织了“短视频工作室”,农民摄影师开始从事短视频工作。 “我们农民摄影师负责视频的策划、拍摄和剪辑。”贾可欣打开手机,向记者介绍,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近百条视频,拥有近5000名粉丝。
呈现劳动场景、乡村民俗、聚焦特色农产品……贾可欣等农民摄影师创作的短视频栏目将质朴、火热的乡村放到网上,大受欢迎。 “每个视频下面都有很多评论和点赞。”贾克笑道:“我们交河,我们碾子沟村越来越有名了。”直播也成为“新农具”。
相机记录生活,也能“丰富你的大脑”。 “普通人一手拿着农具,一手拿着相机,拍出来的作品是最简单、最生动的。”蛟河市文化中心主任田宇说,蛟河农民用百叶窗记录下烟火般的田园风光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画。他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点燃了乡村产业,也成为农村全面振兴、东北全面振兴的有力见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sybjq.com/html/tiyuwenda/8421.html